高爐操作者的任務是要保持合理操作爐型,實現煉鐵生產的“高效、優質、低耗、長壽、環保”。穩定順行是組織煉鐵生產的靈魂。原燃料準備、燒結、球團、焦化、動力等工序均是要做好為煉鐵生產服務。在生產組織上,應統一服從煉鐵領導。這樣,可以得到煉鐵效益的最大化,而不追求某個指標的先進性,要實現煉鐵系統綜合效益的最佳化。即實現高效化生產、生產成本低、節能減排效果好、勞動效率高等(不是單純的低礦石品位,就能實現低成本)。高爐要實現統一操作,發揚團結協作精神,實現整體高爐的最佳化生產,不表揚某個工長的個人英雄主義,要提倡整個高爐操作協調統一,保證生產的穩定順行。進行紅旗高爐的競賽活動,推進企業煉鐵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建設的發展。
1,高爐煉鐵是以精料為基礎
高爐煉鐵應當認真貫徹精料方針,這是高爐煉鐵的基礎.,精料技術水平對高爐煉鐵技術指標的影響率在70%,高爐操作為10%,企業現代化管理為10%,設備運行狀態為5%,外界因素(動力,原燃料供應,上下工序生產狀態等)為5%.。高爐煉鐵生產條件水平決定了生產指標好壞。高爐工長的操作結果也要由高爐煉鐵生產條件水平和工長的操作技能水平來決定。用科學發展觀來認知高爐煉鐵的生產規律,要承認高爐煉鐵是個有條件生產的工序.。高爐工長要講求生產條件,但不唯條件,重在加強企業現代化管理。
生產技術和企業現代化管理是企業行走的兩個輪子,要重視兩個輪子行走的同步,否則會出現來回搖擺或原地轉圈。
精料方針的內容:
·高,入爐料含鐵品位要高(這是精料技術的核心),入爐礦含鐵品位提高1%,煉鐵燃料比降低1.5%,產量提高2.5%,渣量減少30kg/t,允許多噴煤15kg/t。
原燃料轉鼓強度要高。<高爐煉鐵工藝設計規范>要求,燒結礦轉鼓強度≥71%~78%.焦炭轉鼓強度M40≥78%~86%.大高爐對原燃料的質量要求是高于中小高爐。如寶鋼要求焦炭M40為大于88%,M10為小于6.5%,CRI小于26%,CSR大于66%。一般高爐M40要求為大于80%,M10為小于7%,CRI小于30%,CSR大于60%。
燒結礦堿度要高(在1.8-2.0)。
球團礦轉鼓強度(+6.3mm)(%)≥90,抗壓強度(N/個球)≥2200.
·熟,熟料比(指燒結礦和球團礦)要高。目前,我國煉鐵企業已不再追求高的熟料比,如2010年寶鋼熟料比為83.28%。增加高品位塊礦,可有效提高入爐料含鐵品位,有利于節能減排,減少造塊過程中的能耗和環境污染。但我們認為熟料比不應小于80%。熟料比降低1%,煉鐵燃料比會升高2~3kg/t。
·穩,原燃料供應的數量,比例和質量要穩定.。原燃料穩定是高爐生產的靈魂,也是當前我國高爐煉鐵生產存在的最大問題.。原燃料不穩定,會使高爐焦比升高,產量下降.<高爐煉鐵工藝設計規范>要求,燒結礦含鐵品位波動≤0.5%,堿度波動≤0.08(倍),鐵份和堿度波動的達標率≥80%~98%;含FeO波動≤±1.0%.對原燃料進行混均是實現原燃料穩定的有效辦法.
·均,原燃料的粒度和成份要均勻。這是提高爐料透氣性的有效辦法。大、中、小粒度的爐料混裝入爐會有填充作用,減少爐內有效空間。一般要求5-10mm.粒級占比例小于30%。焦炭在爐缸的空間要有40%,這也是評價焦炭質量的標準之一。
·小,原燃料的粒度要偏小。球團礦8-16mm。燒結礦5-50mm.。焦炭50-75mm.。塊礦5-15mm.。小高爐所用原燃料的粒度可比大高爐偏小些。
·少,含有害雜質(s,p,F,Pb,Zn.K.Na等)要少。希望爐料中含堿金屬(K2O+Na2O)要≤3kg/t,Pb含量小于0.15kg/t。K2O對爐料和耐火磚的破壞作用要比Na2O大.
·好,礦石冶金性能好:軟熔溫度高(大于1350℃),熔化區間窄(小于250℃),低溫還原粉化率低,還原率高(大于60%)等。<鐵礦球團工程設計規范>要求,球團礦冶金性能,還原膨脹指數(RCI)(%)≤15%,底溫還原粉化率(+3.15mm)(%)≥65.
2高爐煉鐵的地位和作用
煉鐵工序在鋼鐵工業中的作用是中流底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鋼鐵工業生產的高物耗,高能耗,高汚染主要是體現在煉鐵系統。生產一噸鐵要消耗20多噸自然資源,煉鐵系統工序能耗占聯合企業總能耗的70%,汚染物排放為三分二,生產成本占60%~70%。2010年全國重點企業煉鐵工序能耗為407.76kgce/t,燒結工序能耗為52.65kgce/t,焦化工序能耗為105.89kgce/t。外排爐渣320kg/t,產生15-50kg/t粉塵,1.5噸CO2。95%的二惡英由燒結工序產生。
目前,全世界高爐煉鐵仍是煉鐵生產的主流程。2010年全世界產鐵10.31億噸,而非高爐煉鐵產量只有5655萬噸,只占生鐵總產量的7%。其中直接還原鐵有5655萬噸,熔融還原鐵有400萬噸,而且短期內不會改變這種狀態。中國是世界煉鐵大國,2010年產鐵5.90億噸,占世界57.24%,有力地支撐我國鋼鐵工業的健康發展。
高爐煉鐵的操作方針
·要全面貫徹‘高效,優質,低耗,長壽,環保’的十字方針。
·執行‘四穩一活’的操作思路。
即,送風,裝料,造渣,熱制度要穩定,爐缸要活躍。
·工長操作要統一,要體現出集體主義精神,不搞個人英雄,不表揚某個工長為“先進”,三個班工長操作要統一標準,要表揚紅旗高爐,才能實現高爐生產的高效化。
·實現高爐的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操作.要制定出適合本高爐煉鐵具體條件下的操作原則。如各班之間料批波動±2批,爐溫波動Si含量波動在0.5±0.1%等。高爐的頂壓,料線,爐溫,風口徑調整等項目的變動要經集體討論。
·不同時期的高爐有不同的操作制度,要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及時進行操作制度變動。要以維護好合理爐型,爐況順行穩定,爐溫充沛,高產低耗為目的。
高爐煉鐵的操作任務
工長操作高爐的主要任務是,要實現長期穩定合理的爐型.穩定是生產的靈魂.
在現有條件下,科學合理地充分利用一切操作手段來調整好高爐內煤氣分布,爐料合理運動,爐缸熱量充沛,渣鐵流動性好,能量得到科學利用等。實現高爐穩定順行,高產低耗,長壽環保;完成對爐料的加熱,還原,熔化,造渣,脫硫,滲碳,渣鐵分離和順暢流出高爐的任務。同時要完成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汚染物排放的任務。
高爐煉鐵工序有產品制造,能源轉換,消納廢棄物的功能。
高爐操作的手段是,對送風制度,裝料制度,造渣制度,熱制度要及時調整.
對高爐工長操作的基本要求
掌握高爐煉鐵基礎理論知識,企業生產現代化生產管理知識等。
了解高爐煉鐵生產基本規律,能科學合理準確地運用煉鐵各種操作制度。
及時準確掌握高爐運行的變化及發展趨勢,作出科學合理判斷,采用正確的手段對高爐運行進行調整,確保高爐生產穩定順行,高產低耗,長壽,環保。
高爐運行狀態判斷和判斷的手段
因原燃料質量的變化,氣候變化,設備運行狀態的不穩定,以及多種外界因素變化(動力,原燃料供應,上下工序生產狀態等)的影響,高爐運行狀態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判斷高爐運行狀態的重點內容是爐溫向熱,還是向涼,變化的趨勢有多大?
判斷的手段有兩個方面:
⑴眼睛觀察:看原燃料質量,看風口,渣鐵樣,看煤氣燃燒顏色等。
看風口要勤,接班、班中、交班均要看(涼熱趨勢,風口工作均勻度,煤槍工作狀態等)??闯鲨FSi和S的含量、變化??闯鲨F的火光,煙霧,流動性,凝固速度和型狀。每次出鐵出渣均要取樣(外觀、斷口、冷卻收縮,出鐵出渣過程中溫度的變化等),并樣品要保存一個班,以資對比參考。通過爐頂攝像和休風時觀察爐頂布料,料面狀態,可判斷煤氣流運行狀態,分布,有無偏料,管道,塌料,以及布料的效果等。
眼睛觀察最直觀,最早,最準確,是判斷高爐運行狀態最科學的依據。對此工長們應予以高度重視。
⑵儀器儀表數據反映
重點是熱風壓力,透氣性指數,料尺運動,爐頂和冷卻系統溫度變化等方面的變化情況。
熱風壓力對高爐運行狀態變化最敏感,可看出高爐運行走勢,是高爐運行,休復風操作的重要數據依據。
熱風壓力和風量表是高爐運行狀態的最重要反映,包括了高爐行程的綜合情況,如煤氣與爐料相適應情況,料柱透氣性與熱制度的發展趨勢等。同樣的熱風壓力升高,所反映的內容可能是不一樣,要作具體分析。高爐向熱、渣鐵放不凈、管道行程堵塞、原燃料粉末增多,礦石冶金性能變化(軟熔溫度、軟熔區間、低溫還原粉化率)等均會造成風壓升高,不同情況,所采取的處理措施也不一樣。
爐頂煤氣的壓力、溫度和成份是表明高爐能源利用率、鐵礦石間接還原程度,以及爐頂煤氣分布情況。如煤氣CO2含量各點相差大于3%以上,說明有偏料現象。爐頂煤氣溫度各點相差不大于30-50℃為正常。
透氣性指數可及時反映出爐料的透氣性,煤氣流變化,爐況涼熱走勢。透氣性指數是風量除以壓差的值,表示某個高爐爐料透氣性狀態。其值在一定條件下是有個固定的參考數,大于這個參考數表明高爐有管道行程,小于這個參考數表明高爐難行,更小時表明高爐要懸料。
料尺的變化可及時反映出高爐穩定順行狀態,爐溫變化趨勢,是復風操作的重要依據。
料尺突然下降超過300mm以上叫崩料,兩尺相差300mm時叫偏料,料尺停滯兩批料時間叫懸料。兩尺相差很大,但裝一批料后,兩尺相差縮小很多時,一般是由管道行程引起的現象。料尺下降速度是直接反映爐料運行狀態,也是高爐順行的重要標志,是工長判斷和調劑爐況的重要依據。
其它儀表數據反映的數據,如風量,風溫,爐頂溫度和煤氣曲線,爐熱指數,爐身和冷卻系統溫度變化等均代表出高爐運行走勢。這些數據要綜合進行技術分析,并要取出一段時間跨度的數據,來進行技術分析才科學合理。
高爐煉鐵的操作手段
⑴送風制度的調整(又稱下部調劑);
包括:風量(反映在風壓和壓差),風溫,富氧,脫濕鼓風,風速(風口徑,長度,角度),鼓風動能,以及噴煤對風量的影響等。
煤氣流分布,首先從風口開始,軟熔帶占煤氣阻力的60%,使煤氣流重新分布.爐型對煤氣流是起重要作用.煤氣流分布決定了CO2含量,影響了燃料比變化.
⑵熱制度的調整
調整焦炭負荷,風溫,噴煤比。對冷卻水進行調整(又稱中部調劑)。
⑶裝料制度的調整(又稱上部調劑):
調整裝料制度,是調整上部煤氣流分布.實現爐料的充分加熱,可提高礦石的間接還原度(間接還原是放熱反應),產生降低燃料比的效果.
·固定因素:爐喉直經和間隙,大鐘傾角,行程,下降速度,爐身角。
·可調因素:料線,礦批重,裝料順序,布料器運行,無料鐘布料制度,可調爐喉板等。
·上部調劑和下部調劑要相互配合,使煤氣流合理分布(實現CO2含量高,低燃料比),爐缸活躍,提高能源利用率,實現高爐操作優化等。
⑷造渣制度的調整:
爐渣性能:流動性,熔化性(長渣和短渣),穩定性,脫硫能力等。
爐渣性能的調整:堿度(二元,三元,四元),加MgO(適應高AI2O3量),低堿度排堿金屬,提高脫硫能力(高堿度渣脫硫能力高)等。
四個基本制度之間的關系
高爐順行的前提:科學合理的選擇送風制度和裝料制度。
煤氣流合理分布的基礎:下部調劑送風制度,是對高爐生產起決定性作用。
維持高爐順行的重要手段:上部調劑裝料制度,用科學布料來優化煤氣流的再分布。
爐缸熱量充沛、生產穩定的前提:高爐熱量收支平衡。
保證爐況順行、爐體完整,脫硫能力強的條件:優化造渣制度。
四個基本操作制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煤氣流的合理分布取決于送風制度和裝料制度。爐缸熱量充沛取決于熱制度和送風制度。
高爐操作的原則
高爐操作是以下部調劑為基礎,上下部調劑相結合,控制好爐溫,實現高爐順行穩定生產。
調劑爐況的原則
建立預案制,盡量早發現,早預測爐況波動的性質和程度,及早采取相應措施,杜絕重大事故發生。
在操作上是早動、少動,力求減少人為因素對爐況造成波動的幅度。減少加空焦.
要掌握各調劑量所產生的作用內容,起作用的程度和時間。
依據對爐況影響的大小,經濟損失的程度,操作參數調整的順序為:噴煤→風溫(調濕)→風量→料制→焦炭負荷→凈焦
調劑手段實施后,對高爐生產起作用的時間
變動噴煤比會在3~4個小時后起作用,是實現高爐高效化(全風量,最高風溫操作)的最好手段,是料速調整的首選手段,可確保爐缸熱制度穩定,生產指標最佳的目標。
調劑風量一般在1.5~2小時起作用。降風溫要損失焦比,改變軟熔帶位置,對合理爐型變化有影響。
改變裝料制度,特別是調整焦炭負荷,加凈焦要在一個冶煉周期后起作用。改變裝料制度會對煤氣流分布有較大影響。調整焦炭負荷對熱平衡會有影響。
調負荷最好不變動焦批重(一般要求焦層厚為0.5M,寶鋼在0.8M左右),保證焦炭透氣窗作用不發生變化,以保證煤氣流穩定。
調劑風量、富氧、脫濕會立即見到效果
送風制度的調整
高爐煉鐵是以風為本,要盡量實現全風量操作,并且要穩定送風制度,以維持好合理爐型,煤氣流分布合理,爐缸活躍。
選擇風量的原則:風量必須要與料柱透氣性相適應,建立最低燃料比的綜合冶煉強度在1.0~1.3t/m³·d的概念,是高爐煉鐵節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冶煉每噸生鐵消耗風量值(不富氧)
燃料比,Kg/t |
540 |
530 |
520 |
510 |
500 |
消耗風量,m³/t |
≤1310 |
≤1270 |
≤1240 |
≤1210 |
≤1180 |
風機的選擇為:送風量為爐容的二倍左右。目前中小高爐大多數是選擇大風機。
固定風量操作
進行脫濕鼓風可使一年四季送風量均衡,有利于提高噴煤比。
穩定操作制度,三個班的要求要統一,實行固定風量操作要求各班裝料批數<±2批料。風量波動不大于正常風量的3%。
調劑風量的原則和方法
每次調劑風量要在總風量的3%左右,二次加風之間要時間大于20分鐘,加風量每次不能超過原風量的10%。
以透氣性指數為依據進行調整風量。為節能,由鼓風機來加減風,風閘全關。
一般爐況向熱不減風。爐涼時要先提風溫,提高鼓風溫度,增加噴煤量,不能制止爐涼時可適度減風(5%~10%),使料速達到正常水平。
低料線大于半小時要減風,不允許長期低料線作業,并相應調整焦炭負荷。
休風后復風一般用全風的70%左右(風壓,壓差不允許高于正常水平),待熱風壓力平穩或有下降趨勢時才允許再加風,加風后的熱風壓力和壓差不允許高于正常水平。
煤氣流失常時,應以下部調劑為主,上部調劑為輔。
冶煉強度的選擇
煉鐵學理論:高爐利用系數=冶煉強度÷燃料比
使用提高冶煉強度的辦法來提高利用系數是不科學的。這是中小高爐使用大風機,進行高冶煉強度冶煉,來實現高產的普遍辦法。這樣做法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作法。寶鋼噸鐵風耗為950m³/t左右,而中小高爐為1200~1500m³/t。風機產出1m³風要耗0.85kgce/t能耗。生產實踐表明,高爐操作經濟的冶煉強度在1.0~1.1t/m³·d。在1.1t/m³·d冶強以上,冶強每升高10%,焦比升高1.4%,爐渣脫硫能力降低。
高爐增產的正確方法是:降低燃料比,提高富氧率和爐頂壓力。
用爐腹煤氣量指數取代冶煉強度來衡量高爐強化程度是最科學的方法,其定義為:單位爐缸面積上產生的爐腹煤氣量。操作較好的高爐爐腹煤氣量指數在58~66,最高為70。
富氧
富氧鼓風可提高產量,爐腹煤氣量減少,噸鐵煤氣量減少,有利于提高噴煤比(風口前理論燃燒溫度提高)。所以,富氧要與提高噴煤比相結合。
風中含氧21%增至25%,增產3.2%~3.5%;風中含氧25%升到30%,增產3%。富氧1%,可增加噴煤量15-20kg/t,煤氣發熱值提高3.4%,可增產4.76%,風口面積要縮小1.0%-1.4%。因為富氧后煤氣體積會減小,要保持原來風速。高爐爐況不順,要先停氧。南鋼采用昆山錦程氣體變壓吸附式制氧設備,VPSA-25000-80%型號效果顯著。
富氧7%以上不經濟。因氧是用電換來的。建議為高爐專門配備變壓吸附制氧設備,不受煉鋼富余氧量變化的制約,含氧量也不用那么純,85%即可,成本也低(1M3氧氣電耗變壓吸附制氧設備為0.3度,而深冷制氧為0.5度),運行靈活(開停只十幾分鐘)。
脫濕鼓風
理論上風中每增加1%的濕度,需要有提高72℃風溫來補償,每1%的濕度相當于8g/m³鼓風。風中每增加1g水,需要9℃熱風來補償。實際高爐鼓風含1g/m³水后,會有H2的產生,有利于鐵礦石還原,是個放熱反應。實際鼓風增濕1g/m³,只要6℃風溫來補償。
無噴煤的高爐,采用加濕鼓風可實現使用高風溫煉鐵,有利于增產降焦。
高壓操作:
爐頂煤氣壓力大于0.03MPa叫高壓操作。由常壓改為80KPa高壓后,鼓風量可增加10%~15%,相當于提高2%風量,再提高壓力后,所增加風量為1.7%~1.8%;當頂壓達到80Kpa,可以推動煤氣壓差發電裝備TRT運轉;到120Kpa時,就會有效益。
提高頂壓10KPa,可增產1.0±0.2%,降焦比0.3%~0.5%,有利于冶煉低Si鐵,提高TRT發電能力,降低爐塵含量。
高壓操作不利于SiO2的還原,強化了滲碳過程,故有利于冶煉低硅鐵;一定程度降低焦比。高壓操作煤氣體積減小,流速降低,壓頭損失減少,有利于煤氣熱值充分傳遞給爐料,促進高爐順行和節能,允許加風量2.5%-3.0%
裝料制度的調整
高爐煤氣流合理分布取決于裝料制度與送風制度的相互配合。裝料制度優化可使爐內煤氣分布合理,改善礦石與煤氣接觸條件,減少煤氣對爐料下降的阻力,避免高爐憋風,懸料。提高煤氣利用率和礦石的間接還原度,可降低焦比,促進高爐生產穩定順行。
裝料制度包括:裝料順序,爐料批重,布料方式,料線等。
雙鐘爐頂設備裝料方式
正同裝OOCC↓正分裝OO↓CC↓半倒裝COOC↓
倒分裝CC↓OO↓倒同裝CCOO↓
大鐘傾角一般為50~53°,大鐘行程一般為400~600mm。
加重邊緣裝料的影響:由重到輕,
正同裝→正分裝→混同裝→半倒裝→倒分裝→倒同裝。
無料鐘爐頂設備
一批料,流槽旋轉8~12圈,礦和焦的α角差為2°~4°。
α0=αc+(2°~4°)
可實現單環、多環、扇形,螺旋布料,定點布料,中心加焦。大高爐可選擇α角12~15個檔位。
無料鐘布料易形成的料面:周邊一定寬度的平臺和中心漏斗,促進邊緣和中心兩股氣流共同發展。
布料效應
使用不同爐料,加重邊緣效應為
天然礦石→大粒度球團礦→小粒度球團礦→燒結礦→焦炭→小粒度燒結礦
石灰石要布到中心,防止邊緣產生高粘度的爐渣,使爐墻結厚。
礦批重的選擇
礦批重具有均整料面的功能,又有配合裝料次序改變爐料縱深分布。
每座高爐均有一個臨界礦批重,當礦批重大于臨界礦批重,再增大礦批重時,會有加重中心的作用。過大礦批重會加重邊緣和中心的作用。
目前,原燃料質量的不斷改善,有降低礦批量趨勢。大高爐的焦批厚在0.65~0.75m,不宜小于0.5m。寶鋼焦批在800mm。調負荷一般不動焦批,以保持焦窗透氣性穩定。焦批的改變對布料具有重大影響,操作中最好不用。
高爐操作不要輕易加凈焦,只有在出現對爐溫有持久影響的因素存在才用(如高爐大涼、發生嚴重崩料和懸料,設備大故障等)。而且只有在凈焦下達爐缸時才會起作用。加凈焦的作用:有效提爐溫,疏松料柱,改爐料透氣性,改變煤氣流分布。跟據情況采取改變焦碳負荷的方法比較穩妥,不會造成爐溫波動。調焦炭負荷不可過猛,變鐵種時,要分幾批調劑,間隔最好1-2小時。
高冶煉強度,礦批重要加大。噴煤比提高,要加大礦批重。
加大礦批重的條件:邊緣負荷重、礦石密度大改用密度小時(富礦改貧礦)、焦炭負荷減輕。
減小礦批重的條件:邊緣煤氣流過分發展;在礦批重相同的條件,以燒結礦代替天然礦;加重焦炭負荷;爐齡后期等。
改變裝料順序的條件:調整爐頂煤氣流分布,處理爐墻結厚和結瘤,開停爐前后等。
為解決鐘閥式爐頂布料不均,使用布料器可消除爐料偏析。
布料器類型:馬基式旋轉布料器—可進行0º、60º、120º、180º、240º、360º六點布料。仍有布料不均現象,易磨損。
快速旋轉布料器—轉速為10~20轉/分,布料均勻,消除堆角。
空轉螺旋布料器—與快速旋轉布料器結構相同,旋轉漏斗開口為單嘴,沒有密封。
布料器不轉時要減輕焦炭負荷1%~5%。
可調爐喉
大型高爐有可調爐喉。寶鋼1號高爐有24塊可調爐喉板,有11個檔位,可使料面差由0.75m至3.58m,對爐內料面影響較大。
料線
料線越高,則爐料堆尖離開爐墻遠,故使邊緣煤氣流發展。料線應在爐料碰爐墻的撞點以上。每次檢修均要校正料線0點。
中小高爐爐料線在1.2~1.5m,大型高爐在1.5m~2.0m。裝完料后的料線仍要有0.5m的余富量。兩個料R下降相差要小于0.3~0.5m。料線低于正常規定的0.5m以上時,或時間超過1小時,稱為低料線。低料線1小時,要加8%~12%的焦,料線深超過3m時,要加10%~15%的焦炭。
高爐低料線時間長,就應休風,也不允許長期慢風作業。否則會造成爐缸堆積和爐墻結厚,破壞合理爐型。
判斷裝料制度是否合理的標準
煤氣利用率:CO2/(CO+CO2)值,好為0.5以上,較好為0.45左右,較差為0.4以下,差為0.3以下。
煤氣五點分析曲線:饅頭型差,雙峰型有兩條通道,喇叭花型中心發展,平坦形(雙燕飛)最好。
爐頂溫度,好的標準:中心500℃左右,四周150~200℃。四周各點溫差不大于50℃。
CO2含量表示能源利用(反映在燃料比)情況:
2000m³以上高爐應在20%~24%
1000m³左右高爐為20%~22%
1000m³以下高爐為18%~20%。
13熱風制度的選擇
高爐煉鐵熱量來源:碳素燃燒(焦炭、煤粉)占78%,
熱風帶入熱量19%,爐料化學反應熱3%。
爐缸熱量表示方式:
物理熱:鐵水和熔渣的溫度,一般為1350~1550℃,正常值為1450℃左右。
化學熱:生鐵含Si量。煉鋼鐵控制在0.3%~0.70%.Si含量0.5%為宜。鑄造鐵為在指定范圍,兩爐之間含Si波動<±0.2%
風口區理論燃燒溫度:2150±50℃
爐渣堿度也可以表述爐缸工作熱狀態。爐渣溶化溫度是爐缸溫度調整手段之一。
影響熱制度的因素
影響爐缸溫度方面因素:風溫、富氧、噴煤、鼓風溫度和濕度、焦炭負荷,爐料下降速度,礦石含鐵品位等。
影響熱量消耗方面因素:原燃料數量和質量,爐內間接還原程度,冷卻水冷卻強度(包括漏水),煤氣熱能利用,高爐操作水平(料速,崩料,懸料等)。
影響爐內熱交換的因素:煤氣流分布和流速,布料方式;爐料傳熱速度和熱流比,爐料粒度、密度和氣孔形式;鐵礦石冶金性能等。
煉鐵設備和企業管理因素:煉鐵設備運行狀態,冷卻設備是否漏水,冷卻強度;稱量的準確度,高爐操作水平(四個制度穩定)。
焦炭負荷的調整
采用固定焦批重,來調焦炭負荷,保證煤氣流穩定。
由煉鋼鐵改為鑄造鐵操作:按生鐵含Si升高1%,燃料比升高40~60Kg/t計算,爐渣堿度降低0.07~0.1。適當縮小風口面積和減少風量,縮小礦批重10%左右。
鑄造鐵改為煉鋼鐵操作:把渣堿度過渡放在首要位置,先調堿度后加負荷。調焦負荷要分階段進行,幅度要小。把握住風量正常值,密切注意爐墻水溫差變化,有大變化及時調負荷。一般是風量穩定后再調裝料制度。
把握住停噴煤時的負荷調整和熱滯后的時間差,以利爐溫穩定??茖W計算煤粉的置換比,維持好綜合焦炭負荷不變。
重視低料線的負作用:
半小時低料線要減輕負荷5%~10%,低料線1小時要補加焦炭原負荷的15%~25%。低料線3m以上時要適當減風量。不允許長時間低料線作業,該休風的就要休風,不能抱有僥幸心理。低料線的爐料下到風口區時,高爐難操作,要作適當調整。高爐操作不允許高爐長期慢風作業。
·噴吹煤粉:
高爐噴吹煤粉是煉鐵系統結構優化的中心環節,是鋼鐵工業三大技術路線之一,是國內外高爐煉鐵技術發展的大趨勢。提高噴煤比是結構節能的重要手段,可有效地緩解我國主焦煤緊張,同時又可以減少煉焦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還是降低煉鐵成本的有效手段,還可降低煉鐵系統的建設投資。
提高噴煤比的技術措施:高風溫(1200℃)、降低渣鐵比(小于300Kg/t)、富氧(3%左右)、脫濕鼓風(濕度6%左右)、提高料柱透氣性(原燃料轉鼓強度高,含粉末少,冶金性能好等)、高爐操作水平好(煤氣分布均勻,煤粉分配均勻,煤焦置換比高等)、優選煤種(可麼性,流動性,燃燒性好,發熱高,含有害雜質少等)。
提高噴煤比的理論基礎是:確保爐缸溫度在2100±50℃,提高煤粉燃燒率(煤粉粒度,可燃性,燃燒環境等),提高爐料透氣性等。
調劑噴煤量是操作高爐的重要內容,應成為常用的手段。因為通過增減煤量調整爐溫,所產生效果要快,也方便,又經濟。用煤量調整來控制料速是有好的效果,工長們應掌握這個技能。
每噴吹100kg/t煤粉,煤氣體積增加4.6%,理論燃燒溫度降低消耗200-250℃(煙煤降低溫度多)。
噴煤的效果:爐缸煤氣體積和鼓風動能增加,間接還原度提高,理論燃燒溫度降低,料柱煤氣阻力增大,爐缸需要補充熱量,有熱滯后現象,冶煉周期加長。
配煤的原則:煙煤和無煙煤混合噴吹可提高噴煤比。但揮發分要小于是25%,灰份要小于焦炭灰份含量(小于13%)。
可麼性好和可麼性不好的煤要合理搭配:無煙煤粒度-200目在80%-85%,煙煤在50%-65%,含結晶水的褐煤在富氧條件下粒度可更粗。水份在1%左右。
提高噴煤比的原則:提高噴煤比后煉鐵燃料比不升高,除塵灰中含碳量不高。煙煤噴吹要有安全保護設施。
調劑爐溫的原則:
固定最高風溫,用噴煤量來調劑爐溫,注意噴煤熱滯后現象,把握風量、噴吹強度對置換比的影響。調劑量要適度,有提前量,準確。
低風溫(低于1000℃)、小風量(正常風量的80%以下)時,不宜進行大噴吹量,防煤粉燃燒率低,煤焦置換比低,。
調劑爐缸熱狀態手段順序為:
富氧—噴煤—風溫—風量—裝料制度—變焦負荷—加焦
對熱制度影響由快變慢的順序:風量、風溫、噴煤、焦負荷。
兩次鐵之間要求生鐵含Si量要穩定:煉鋼鐵波動小于0.2%,鑄造鐵小于0.45%。
調劑風溫
降風溫可一次降到所需要的風溫水平。
提風溫要緩慢謹慎。每次提風溫幅度在20~30℃,每小時不能超過30~40℃,最高不允許大于50℃。原料含粉率高的高爐提風溫要更加小心。
提高風溫的效果:風溫提高100℃,理論燃燒溫度升高60-80℃,風口前碳素燃燒減少,爐內壓差升高5kPa,冶煉強度下降2%-2.5%,直接還原度上升,爐身和爐頂溫度下降,降焦比15-20kg/t。
14渣制度的選擇
高爐造渣制度要滿足高爐冶煉的要求:渣鐵易分離、脫硫能力高,爐渣流動性好(粘度低),穩定性好。
⑴對造渣制度的要求
在優化配礦時,要選擇初成渣生成晚,軟熔區間窄,對爐料透氣性有利,初渣中FeO含量少。
希望爐渣熔化溫度在1300~1400℃,粘度小于10泊左右,可操作的溫度波動范圍大于150℃。要求爐渣能自由流動的溫度為1400~1500℃,粘度小于2.5泊,粘度轉折點在大于1300~1250℃。
爐渣在正常溫度下要有良好的流動性和穩定性。
希望爐渣從流動到不流動的溫度范圍比較寬、稱之為長渣。溫度波動±25℃,二元堿度波動±0.5時,有穩定的物理性能。
有足夠的脫硫能力,在爐溫和堿度適宜條件下,硫負荷<5Kg/t,硫的分配系數為25~30,硫負荷>5Kg/t時,分配系數為30~50。
對高爐襯磚侵蝕能力較弱
在爐溫和堿度正常條件下有較好的熔化性、流動性、穩定性,脫硫性,能冶煉出優質生鐵。
對原燃料質量的基本要求
原燃料含硫低,硫負荷小于5Kg/t。
原料難熔,易熔組分低,含CaF2,TiO2越低越好。
易揮發的K、Na含量低,含K2O+Na2O<3.0%。
含有少量的MnO、MgO對造渣有利,Al2O3含量低為好。
含鉛和鋅分別要小于0.15%。
爐渣性能對高爐冶煉的影響。
高爐內成渣區是爐料透氣性最差的地方,占高爐煤氣壓頭損失的70%~80%。所以要求爐渣熔化溫度高,熔化區間窄,流動性好。
初成渣中FeO一定含量,可改善初渣流動性,在下降過程中,
被直接還原成金屬鐵,是個吸熱反應。溫度低,造成初渣可能會凝固,降低料柱透氣性,引起爐墻結厚、結瘤。終渣FeO含量降低1%,渣溫提高20℃。渣中FeO<0.5%為正常值。
渣中CaO、MgO的濃度高有利于脫硫,FeO含量高不利于脫硫。低料線會使爐渣脫硫能力降低。
含CaF2的礦石,易生成低熔點的爐渣,對脫硫不利,且侵蝕耐火磚。用含CaF2的礦石進行洗爐有好效果。
提高MgO含量可改善高含Al2O3的爐渣流動性。含量Al2O3達18%的爐渣,配加12%~15%的MgO后,爐渣性能得到改善。建議MgO在球團生產中配加,比加在燒結礦中有利。一般爐渣MgO含量為7%~8%。
爐渣流動性最好的成份:煉鋼鐵CaO/Si02在1.05-1.2(倍),鑄造鐵CaO/Si02在0.8-1.05(倍),MgO在6%-9%。CaO+MgO在48%-50%為宜。MgO不超過20%。
造渣制度的調整
熔劑爐料要避免加到爐墻邊緣,防止爐墻結厚和結瘤。
洗爐劑要加到爐墻邊緣
碎鐵等金屬附加物加到中心
不同鐵種對二元爐渣堿度要求
硅鐵爐渣堿度為0.6~0.9(倍),鑄造鐵為0.8~1.05(倍),煉鋼鐵1.05~1.20(倍),錳鐵為1.2~1.7(倍)。
15中部調劑方法
調劑高爐中部區域(爐腹至爐身下部)爐體冷卻系統的冷卻制度,使之有適宜的熱流強度,有益于形成合理爐型,進而促進煤氣流的優化。中部調劑也是治理爐墻結厚的好辦法。
熱流強度是通過監測冷卻水的溫差來計算,爐型控制和煤氣分布。
冶煉煉鋼鐵時爐腹和爐腰區的熱流強度應在30~40MJ/m²·h,冶煉鑄鐵鐵為38~50MJ/m²·h。
正常冶煉的高爐冷卻設備水溫差值:爐腹、爐腰為6~8℃,不能長期低于5℃。爐身下部4~6℃,中部3~5℃,上部2~4℃。
調劑水壓幅度一般在±20Kpa,但下限不得低于50Kpa,避免水速過低。上限不超過150Kpa(夏季南方企業可高一些)。
高爐煉鐵操作制度調整的原則
⑴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工作思路:對爐況波動做出準確地判斷。早,少量進行科學調整,把爐況大波動消失在萌芽之中。
⑵各操作參數要有靈活可調的范圍,各操作參數要留有余地。
⑶正常生產條件下,先采用下部調劑手段,其次為上部調整,再次為調整風口面積。特殊情況下采用上下部同時調劑。
⑷恢復爐況,首先恢復風量(高爐煉鐵是以風為本),處理好風量與風壓關系,相應恢復風溫和噴煤,最后調整料制。
⑸長期不順的高爐,風量與風壓不對應,采用上部調劑無效時,要果斷縮小風口面積,或堵部分風口。
⑹爐墻侵蝕嚴重,冷卻設備大量破損,不宜采取強化操作。
⑺爐缸水溫差高,要及早采取TiO2礦護爐,提高爐溫等措施,堵部分風口,提高部分冷卻設備冷卻強度等。關注水溫差曲線出現拐點和熱流強度超過警戒值.要分析出是真實水溫差高,還是爐皮串風?
⑻建立綜分析爐況的工作制度,每周每月有技術分析會,各工長爐長參加,集思廣益,科學判斷爐況,提出下一步高爐操作方針。
Copyright ? 2019-2022版權所有:昆山錦程氣體設備有限公司 | 備案號:蘇ICP備13051527號 | 本站由 昆山錦程氣體設備有限公司網絡部 策劃、制作、推廣! 瀏覽量246304次!